朱兰,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卫生部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计划生育与妇产科》杂志主编。
赵方辉,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WHO全球消除宫颈癌行动计划工作组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免疫规划HPV疫苗技术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崔安琪
近日,在“全球消除子宫颈癌行动三周年”活动启动现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朱兰以及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赵方辉接受了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
朱兰教授表示,由于宫颈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尤其是低卫生资源地区的妇女,会面临“我不难受也没有不舒服,为什么要筛查”这个问题。“科普工作就是要对大众进行健康观念的普及,我们要一点点把宫颈癌相关的知识渗透给广大女性。群公预防,一定比得病之后再去治疗更方便,从社会效益、医疗费用、病患个体来说都是一种减轻负担的行为。大医治未病,一定是将来医疗的方向。”
赵方辉教授强调,要重视宫颈癌,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希望疫苗和筛查技术不断更新,来降低它们的研发成本,同时注重筛查流程优化,让诊断能够和筛查同时完成,减少病人流失,真正让更多女性受益。
记者:妇产科医生在宫颈癌的防治过程中,存在怎么样的责任与义务?
朱兰:宫颈癌消除是一个大工程,这个工程是全球的,大家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在防治和诊疗过程中妇产科一定是第一线,责无旁贷。比如说宫颈癌疫苗、筛查和早诊早治的具体过程以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都需要通过妇产科医生介绍给民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责任。
记者:我们了解到,您(赵方辉教授)从事了20多年的宫颈癌研究,在其中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赵方辉:我的专业是肿瘤预防控制,是公共卫生的属性。之所以选择宫颈癌,一方面因为是女性,相对来说比较了解女性健康。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做得比较早,我从研究生时就开始研究宫颈癌的患病原因,当时全世界都在探索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病因关系。通过对HPV病毒与宫颈癌的深入研究,我认识到女性感染病毒之后,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让我们有很多机会,考虑怎么阻断它,比如通过筛查手段及早发现病变,并进行相应的阻断或接种疫苗,从源头上避免病毒感染等,这让我感到非常有价值感。我从业20多年,从最开始研究到现在见证了宫颈癌防治进展的每个历程。我现在致力于拓宽领域,除了筛查、疫苗的新技术研发,还包括用循证医学对政策制定提出一些建议。
记者:作为妇产科医生,面对宫颈癌的病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朱兰:我在临床当中遇到的宫颈癌病例,经常会让我觉得还是来迟了。早期的宫颈癌都没有什么症状,所以我们反复强调接种疫苗和筛查。如果能把这两个工作做好,是可以不得宫颈癌的。当你发现病人已经到宫颈癌晚期、死亡率很高时,会觉得深深的惋惜。所以我愿意做宣传推广宫颈癌防治的工作,它可以以点带面,让更多人了解,让更多病人获益。
记者:在各地进行宫颈癌筛查中,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故事?
赵方辉:我们在各地筛查中,经历过一些经典的病例,令人印象深刻。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过项目在一些低资源、宫颈癌高发地区做筛查。起初,这些地区的妇女都对宫颈癌不太了解,觉得自己没毛病所以不愿意来。我们通过宣教会、基层走访,让一些人主动来参与。其中有一位患者查出来有早期癌变,但她拒绝治疗。因为早期病变是没有感觉的,她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村干部、乡干部都去给她做工作,但她就是觉得自己没有病,不肯治疗。之后我们每一年都会联系并劝说她治疗,她都拒绝了。后来,她出现了阴道出血情况,自行到医院就诊,但因为症状出现就意味着疾病进展到了中晚期,手术已经无法治愈,最后放疗、化疗效果也不是很好,她很痛苦,也很后悔没有听医生的话。
还有一位女性参与了我们的筛查项目,她在筛查中发现宫颈的癌前病变。因为她家庭贫困,所以给予了她有补贴的治疗,因此得以完全治愈。她告诉我们,很久以前她的母亲和姐姐都是因为宫颈癌去世的。她说:“如果早点有筛查项目,她们就不会去世。”后来,她也鼓励女儿及时来做宫颈癌筛查,现在她的外孙女也接种了HPV疫苗。
记者:医生的工作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在各地开展筛查中,各个团队间是如何协作的?
朱兰:我和郎景和院士、乔友林教授一起做了差不多十年的工作,这是一个团队。高等学府出方案和策略,具体的实施要与基层医院、妇产科大夫一起完成,这也是团队。基层的很多具体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像我所知道的西藏地方教授团队,他们要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劝病人来做筛查。我们虽然各自的分工不同,但是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大家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才能把整个工作做好。
记者:当前宫颈癌的治疗面临哪些问题?
朱兰:消除宫颈癌是医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努力做的工作。消除宫颈癌存在困难、需要攻坚的地方更多是在农村地区,这就意味着如果把低卫生资源地区宫颈癌疫苗接种、筛查和早诊早治的工作做得更扎实,就能够快速提升中国消除宫颈癌的进程。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国家妇产疾病中心,承担着妇产疾病防治的国家任务,尤其是针对重大疾病的防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协和医院妇产科前辈宋宏钊院士曾经把绒癌从90%的致死率降低到90%的治愈率,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现在,郎景和院士带领协和的团队,希望能为中国宫颈癌消除工作出一份力、尽一份责。目前,我们在低卫生资源地区开展的消除宫颈癌示范研究已经开展了一年半,年底初步能看到一些成果,希望协和医院能够为低卫生资源地区起到示范作用,能把防治经验推向全国,甚至全球。
记者:请赵方辉教授简单介绍一下您所了解到的我们国家近些年有关宫颈癌筛查情况,以及您目前进行的宫颈癌项目进展情况。
赵方辉:自2009年起,我国启动大规模组织性的重大公共卫生专项,为35~64岁农村女性提供免费宫颈癌筛查,进一步提高了宫颈癌筛查项目在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可持续性,2019年被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截至2021年,全国共开展免费宫颈癌筛查超1.8亿人次。最近调查数据显示35~64岁妇女宫颈癌筛查率为31.4%,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筛查覆盖率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地区筛查覆盖率高于农村地区。我国筛查覆盖率距离WHO提出的70%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2021年WHO更新了宫颈癌的筛查指南,推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核酸检测是用于宫颈癌初筛的首选方法,我国也结合本土的循证证据及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专家共识和指南,推荐将HPV核酸检测作为我国宫颈癌筛查的主要方法。为了尽快提高筛查的质量和覆盖率,目前开展的项目重点是一方面研发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核酸检测一体机,更好地满足宫颈癌国家筛查计划对于大批量样品检测的需求;另一方面开发操作更便捷、更低成本、更省时的便携式、小型化即时检测(POCT)系统,满足偏远低卫生资源地区妇女筛查的及时性需求。
记者:据我们了解,赵方辉教授团队致力于到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推广科普宫颈癌防治相关的知识,请您介绍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赵方辉:我们团队对于低资源地区格外关注。因为低资源地区一方面是经济不好,还有一方面可能是卫生资源不好。这些地方的女性往往健康理念不强,不知道怎么去保护自己,如何去做筛查、检查。另外,低资源地区可能医疗服务不太能够“可及”,这里说的“可及”是指去哪里看病很快就能到达,有的要花一定的时间。这些地方的女性发病率还是挺高的,我们特别关注这些地方,进行健康教育与技术“可及”工作。
我还畅想未来可以再做得更多,比如说中国的新技术能够被推广运用到全世界。我们今年启动了一个重大专项,通过和尼泊尔合作,把中国的疫苗、筛查技术引入尼泊尔进行示范和推广。我们工作的受益群体越来越多,这让我非常有价值感和自豪感。医疗是提高人类健康的,且对于国家关系的维护也非常重要,中国未来应该会有更多医疗服务或医疗产品走向国际,为全人类造福。